重慶軟件開發公司參考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副教授在《AI·未來》一書中對人工智能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將已經或正在發展的人工智能革命分成了以下三波浪潮。這其中每一波浪潮都將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顛覆不同產業,誕生不同的行業和增量市場:
一、 互聯網智能化
如果你曾沉迷于以上類似應用,那么基本來說你就已經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受益者(或受害者,這取決于你怎么看待你的時間、隱私和錢包)了。
細心的你肯定會注意到以下現象:淘寶天貓會為你推送你留意過的商品且會越來越精準;抖音的下一條視頻不出意外會是你感興趣的;百度信息流會為你推送你正需要的服務廣告信息和推文...
互聯網人工智能使用AI算法作為推薦引擎:這些算法了解、研究、學習我們的個人喜好,從而推薦專門針對我們的內容,讓人逐漸“上癮”。
而驅動這些人工智能引擎不斷進化的,正是它們所獲得的數據。
工程師們給這些用戶數據貼上“標簽”,把數據與特定行為連接起來,點擊與未點擊、購買與未購買、觀看時長。最后,這些“標簽”都被用來訓練算法,然后由算法推薦內容與商品給用戶,讓我們消費得更多。
這種智能化的推薦營銷方式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
▲字節跳動辦公大廈
由此看來,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創造的價值和意義已經很多了,但是這些經濟價值仍然局限于高科技產業及數字世界,科技巨頭掌握大量數據且由此創造、收獲效益;而傳統公司能廣泛地從人工智能發展中獲利,則是在第二波人工智能浪潮來臨之后。
作為時下病毒式話題的傳播中心,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靠著AI算法編輯整理視頻、高度定制推送甚至自己修改炒作標題等騷操作成功打造一次次的爆款話題短視頻潮流。隨著用戶的點擊量越來越多,抖音推薦的內容就越來越精準。這個良性循環,創造了抖音這個互聯網上最誘人、人均停留時間最長的內容平臺之一。
二、 商業智能化
那些往往被人輕易忽視的標簽在商業智能化的浪潮被重新重視起來。商用人工智能從這些數據中挖掘其中的隱形聯系,經過計算最終使其超越經驗最豐富的人類從業者。
如果說互聯網智能化是給互聯網用戶的瀏覽數據貼標簽,那么商用人工智能則是給傳統公司數十年來積累的大量專業數據貼標簽。
當然在不同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的進度也是不相同的。這個行業要進化到最終的智能化,要看這個行業是否擁有了足夠多的數據并實現了數據市場大規模地連接和流動,是否經歷了行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且正處在數據化后半段。
在過去,我們已經成功發明了非常多的醫療器械、手術器械,來幫助醫生更高效、更好地診斷、手續和治療,提高生產力。隨著機械的進步,我們也進入了更好的自動化階段。這時候出現了類似于智能手環手表的自動化設備并不斷的記錄著數據,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信息、健康信息、疾病信息,甚至是基因信息都變成數據存儲利用起來。
但是,從目前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們身體的各項信息,不管是醫院的檢測數據,還是可穿戴設備的檢測數據都由于現階段檢測技術復雜、檢測費用昂貴、醫療影像數據私密無法流通等原因目前還處在剛剛開始大規模數據化的早期階段。
因此,我們預測。
醫療領域的智能化會來得稍晚一些。
但是一旦醫療的數據開始進入了大規模的整合和利用,一旦每個人的醫療信息都數據化并能在不影響個人隱私的情況以某種方式交換和連接之后。醫療這個領域,就會大跨步從數據化走向智能化。而這個領域,也鐘會出現一個數據壟斷的醫療巨頭,掌握并消化每個人的身體數據,再利用數據計算和優化治療以及診斷
三、 實體智能化
第三波浪潮把人工智能延伸至我們的生活環境,通過大量傳感器及智能器材,把我們的現實世界轉化成了可被深度學習算法分析與優化的數據。
我相信在未來,感知人工智能把購物商城、城市街道甚至我們的住所轉化成線上線下大融合的大環境,還會產生一些令一般用戶真正有未來主義感覺的人工智能應用:依靠人臉實現線下結賬出入住行、旅游;超市的每輛購物車通過觸摸識別身份,與你的家庭冰箱進行數據交換、聯動,為你挑選食材、構建健康食譜...
“siri”語音助手可以把周邊的聲音數據化并能通過語音語義識別和翻譯判斷回復用戶需求;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收集攝像頭數據,把大數據的能力跟人工智能結合讓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數字化計算城市交通數據;百度AI人臉識別技術把人臉數字化,使用感知數據快速檢測人臉并返回身份屬性信息.
感知人工智能將會越來越注重每個人的體驗,它收集人類基于真實世界的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近一步為人類提供服務,當人工智能逐漸模糊我們線上與線下之間的界限,當我們不需要再通過鼠標鍵盤和智能手機屏幕進入網絡入口時,我們和線上世界的互動就變得更加輕松和便捷。
人工智能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人類在這條道路產生了很多不可能。那么在這條道路上,中國處在什么位置?
中國的下一個“谷歌”機會
當電腦的運算能力和工程師的能力達到一定的門檻水準之后,數據量的多寡就會成為決定算法整體效能與精準度的關鍵所在,決定人工智能的高度所在。
而在這個方面,中國有著極為強悍的優勢。
在中國,到處都可以看到外賣送餐員,快遞小哥或是其他上門服務人員騎著電動、共享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這種創新型的“從線上到線下”的商業模式,將電子商務的便利性與真實世界的服務業串聯在一起,創造、搜集了真實世界的豐富、詳細的海量用戶數據,“每天用戶在何時身處何處”、“什么時候會在哪里購物”、“商業街的步行路線”等。這些豐富的數據在實干的年代是寶貴的資源,讓各家人工智能公司詳細了解用戶的日常習慣,結合深度學習算法,為用戶量身打造出從財務審核到旅游規劃等各種不同的定制服務。
中國人口基數極大,每個人在一起就產生了大量詳實有效的生活數據。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居民流行在真實世界用移動支付消費、付費。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盡其所能,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2017年國務院發布人工智能國家規劃,承諾對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也加大投入大量資金。
巨頭互聯網企業的目標是將機器學習的力量轉化為標準服務,比如說“云計算”、“城市大腦”等平臺。這些平臺提供不同的用戶數據實現復雜機器學習最優化來讓任何公司和組織購買,以此來建立巨頭的“電網”式生態。而這些云平臺后面的公司如谷歌、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希望扮演公共事業公司的角色,管控“電網”并收取費用。
相比于美國政府對創業界采取不干預的做法,中國的政府反而是鉚足了勁在助力中國的企業家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大量的數據、熱切的創業者、人工智能科學家、以及對人工智能友善的政策環境,這一切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方面很快就會領先全球。
而我們也發現了,在很多非常重要的領域,比如說醫療、比如說出行、比如說零售,中國既是目前最大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國家,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科技創新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在這些領域,中國都有足夠大的可能,誕生下一個世界“谷歌”!
能夠輕松連入“電網”讓具有大數據的傳統企業和“電池”式的小型人工智能創造公司能輕易使用到最棒的人工智能,而不用將優化人工智能作為核心工具。
這樣算法的問題解決了,那么這些更具發散思維的小型創意人工智能公司則能更方便地選擇另一條路:為各行各業打造具有高度針對性的人工智能“電池”,小型人工智能企業完全有能力借助大型互聯網企業的通用型機器學習能力打造具有特定目的的產品,醫療診斷、抵押貸款、智能餐柜、個人護理等。
也就是說“電網”做標準、做生態層;而“電池”公司更了解傳統商業日常運營,在將標準與某一特定領域進行融合,打磨細枝末節專項,在應用層上更有優勢。而中遠方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IT解決方案與軟件服務商,則可以為小型創業公司提供最前沿的技術支持,將“電池”企業的創新想法通過技術手段變成實際操作的應用,滿足其與AI相關的一切應用需求!